|
博士后工作的特色及其重要學術貢獻、社會貢獻
我所博士后工作站自2010年授牌以來,一直緊密圍繞我所環??萍紕撔?、為國家環境管理服務和為社會技術服務的三大戰略,在區域流域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村環境保護等重點研究領域開展了招生工作,目前在站博士后9名,共參加科研項目12項,發表SCI論文4篇,參與制訂標準、規范等11項,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博士后參與工作形成的成果獲得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以及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主要學術和社會貢獻概述如下:
(一)區域生態保護研究領域
1. 開展了攀西地區泥石流危險性評價研究,構建了泥石流災害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確定了泥石流災害影響因子與災害發生的空間關系權重,為泥石流災害的防止及減災提供科學依據。
2. 利用遙感數據、氣象站點觀測數據,采用GIS空間分析、地統計方法及非參數Mann-Kendall分析法,系統分析了青藏高原雪深、雪蓋和雪線的時空變化規律及其與氣候因素、地形因子和地表溫度等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為揭示全球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積雪的影響提供了依據。
3.針對內蒙古煤炭開發帶來的生態環境及經濟社會問題,研究了內蒙古工礦區煤炭資源產業化戰略問題。在生態環境成本核算的基礎上,對煤炭環境成本核算的一系列環境、經濟及社會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內蒙古礦區可持續發展對策。
4.針對我國已實施的生態恢復工程和生態恢復技術,提出了以區域生態功能恢復為目標,實施局地恢復治理與區域調控相結合的恢復策略,并成功應用到赤峰市生態恢復規劃實踐中,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二)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領域
1. 參與編制完成了《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大型真菌》(HJ 710.11-2014)、《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陸生維管植物》(HJ 710.1-2014)、《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地衣和苔蘚》(HJ 710.2-2014)等11項環保標準。
2. 開展了“互花米草和蘆葦在不同水分條件下生長和繁殖的年際動態”研究,探索了土著種蘆葦和外來種互花米草三年間在干旱、表面淹水和淹水15cm條件下生長和有性繁殖特征,發現高潮帶互花米草呈現出衰退的趨勢。研究結果對了解互花米草的入侵機制和控制有重要意義。
(三)農村環境研究領域
該領域陜永杰等博士后參加了環保公益類重點項目“”,負責“城鄉結合部地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及配套政策”子課題研究。通過對江蘇、廣東、湖南和寧夏等典型區進行充分調查研究,剖析了我國城鄉結合部地區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構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鄉結合部地區生活垃圾處理模式指標體系,提出了城鄉結合部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及配套政策建議,研究成果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四)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科技支撐
重視環保政策和標準制定,推動環境監管水平不斷提高。 等[補充一下名字]博士后參與編制了《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大型真菌》(HJ 710.11-2014)、《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陸生維管植物》(HJ 710.1-2014)等生物物種觀測技術指南11項,參與起草了“關于加快完善我國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的建議”、“加強法規和預警體系建設,提升防治外來入侵物種的能力”等重要政策建議以及《國家生態安全報告》、《關于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展情況的報告》、《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五次國家報告》等重要咨詢報告。
等博士后[補充一下名字]參與了內蒙古自治區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對策研究、赤峰市生態修復與保護規劃以及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等多個省市縣的生態類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
2012年以來,由我所博士后參與的“區域生態承載力與生態安全評估預警技術研究”、“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和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編制”、“區域生態資產評估技術方法與應用研究”等多項研究成果分獲國家環境保護科技進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