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安全研究中心(簡稱“生多中心”),下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安全與生物遺傳資源保護3個學科方向和生物多樣性監測、生物多樣性評估與預警、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與履約、生物安全、生物物種與遺傳資源保護監管等6個研究室。擁有1個國家環境保護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和1個國家環境保護武夷山生態環境科學觀測研究站。主要開展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物種與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本底調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與自然資源資產評估、外來物種防控、生物技術環境安全監管支撐技術體系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生物安全議定書》與《名古屋議定書》履約支撐技術研究,是生態環境部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和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生物安全議定書》和《名古屋議定書》等國際公約的主要技術支撐機構,被科技部授予“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多年來,生多中心緊緊圍繞國家生態文明的發展戰略,以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需求為出發點,以加大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深化環境監管體制改革等為切入點,著力抓好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評估、恢復、保護戰略等工作,形成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保護成效評估、監督管理等相關技術、標準、方法體系,建立生物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利用與惠益分享的理論、方法和監管策略,建立轉基因生物對自然生態系統風險評價與檢測、監測技術體系,加強實驗性或原創性研究,做好基礎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的銜接與轉換,提高研究成果集成水平,提升實驗室與平臺條件,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生態環境管理支撐打下良好的技術基礎。重點實施了“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與觀測”(重大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國際合作與履約”等環境管理技術支撐項目和“轉基因重大專項”、“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設計與評估技術”、“重要外來有害生物傳入風險及檢測技術研究”等一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牽頭完成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0-2030年)》”、“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國家報告”等一批重大成果。
生多中心現有科研人員55人,其中研究員7人,副研究員8人,博士20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1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各1人,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2人,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2人,科技部高等級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審查委員會委員2人,國家衛生計生委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評審專家委員會成員1人,國家環境保護近岸海域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1人,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紅色名錄專業委員會副主任1人,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人,IUCN/SSC中國植物專家組成員1人,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分會理事1人,中國生態學學會民族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1人,中國昆蟲學會傳粉專業委員會委員1人。